联系本站

叶跃进个人网站

yeyuejin.cn

数论所追求的价值不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,而在灵感和智慧
来源: | 作者:叶跃进 | 发布时间: 2022-07-13 | 124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数论所追求的价值不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,而在灵感和智慧

叶跃进

 

 

一、 我跟数论的缘分。

四十年前铜陵新华书店搬迁,处理大批图书,其中被我遇见了一本《数论导引》华罗庚老师编撰的,几百万字几毛钱处理,我就买了,我自学了里面自己能够看得懂的部分。

所谓导引,就是引导像我这样的门外汉进入数论的书。

我的体会是:凡是要数论解决的问题,都是成千上万的数学专家、数学博士们经过多年的努力而没有解决的问题,这是个什么问题?显然,它不是一个数学深度和广度的问题。

你要是真正看过《数论导引》,你要是真正领会了《数论导引》的精髓,你就应该知道,数论所要解决的是灵感和智慧问题,它需要一定的知识来理解问题,但解决问题主要的不是靠知识,不是靠专家、博士,而是靠灵感和智慧。没有想对路,什么样的专家都不行,而想对了路,不专家,不是博士也可能行。

比如我证明的四色猜想,有许多灵感的东西,全世界也只有我发现了。

最简着色,最简域,任何地图都可化成由最简域构成,三色定理,任何最简域都不超过三色,证明三色定理,相隔消色法,球面的环域切割,9色证明,6色证明,借用第三色,四色证明。

等等等等,从头到尾,几乎都是我的灵感发现,别的书本上都是没有的。

所以,数论所解决的问题,并不一定是多么高深的知识问题,而是看谁产生了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智慧。

二、中国目前存在学术垄断。

你要出成果,你必须拜到某个专家的门下,用以显示专家的地位。你必须按照专家的思路去思考,不许另起炉灶。你要发表成果,必须由专家推荐。投稿论文初审已经电子化,程式都设定好在电脑里,不管你有什么独特的见解,只要不合程式,直接叉掉。比如你是另起炉灶的文章,根本就到不了编辑的手里。

三、世界重大科技转折,多是另起炉灶产生的

比如日心说,并不是站在地心说的肩膀上产生的,比如相对论,也不是在牛顿定律的肩膀上产生的,再比如电磁理论、量子理论、互联网理论等等,数学也是,几何并不是在算术肩膀上产生的,微分、积分、虚数、三角、余数等等,都是另起炉灶产生。

由此就不难理解,中国北大清华的顶尖学子为什么都跑到美国了,因为中国的学术界是不允许另起炉灶的,美国就允许,中国就不允许,你讲那些顶尖学子会到哪里去?

所以我一再不看好中国教育的主管部门,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都是拔尖教育,拔尖教育出来的这些个学子,最后又不允许他另起炉灶,一定要跟在某个“专家”后面,才可以建功立业。这些顶尖学子,他们会觉得有前途吗?所以都跑国外去了。

中国的教育就是存在这个大问题。一方面拔尖,2022年全国高考、中考人数2000多万,拔尖上清华北大的就那么几百人,其它的都是尖子之外的,都是陪着玩的,另一方面是拔出来的尖子又不允许他冒尖,这是很可悲的。每年2000多万陪那几百人玩学业,最后都跑美国去了,教育主管的脸都丢尽了。如果中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不想中国出顶尖的学人,那就不要搞重点班级、重点学校,大家都均衡教育、均衡升学,学生也没什么负担,轻松教育,大家快活。如果中国的教育部门想中国出顶尖人才,那就要打破学术垄断。

什么叫学科带头人?学科带头人并不是自己做研究,而是要带领一帮顶尖人才做研究。最近看到一个帖子,赵忠尧,他才配得上是学科带头人。

四、按照华罗庚老师的《数论导引》,哥德巴赫猜想并不是只能由数学博士、数学专家才能完成的命题,平头老百姓,只要他有这个爱好,只要他能弄懂他要思考的题目,只要他能产生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智慧,他就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。

我搞的这个哥德巴赫猜想,路子跟陈景润老师是他们不同的,他们是(1+2)、(1+3)、(1+4)、(1+5……,一看就知道他们要研究(1+几)两个数,很复杂,所用的知识也很高深,而我的路子是只找一种质数,只研究一个数(没有几+几),简单多了,所用的知识也没那么高深,凡是学理科的,只要真看,都是能看懂的。

即使我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,我也不是数学家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够不上。数论成果的价值,不在于学问的广度和深度,而在于灵感和智慧。

灵感和智慧,它是有价值的。今后会不会市场化来体现这个价值?期待,也有可能要我们自己去开拓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2-7-12

 


老家